狭义的读谱,仅指“认谱”、“念谱”而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唱谱”。如读节奏谱、读曲谱、读总谱等形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读谱的含义则更宽泛一些:将记录音乐音响符号的乐谱,用人声准确地“翻译”成音响,即是读谱。读谱法是使乐谱变成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一个人读谱能力的高下,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音乐基本素质的水准。因此,探索科学的教学途径,寻求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谱技能,是视唱练耳教学所面临的不可规避的课题。
声音的客观世界,是物质运动的频律、振幅与其种种组合而形成。反映到人的听觉世界,则是音的高低、长短与音色等等。现代音响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乐音世界,但,这仍然是上述范畴内的发展。基于此,反映在视唱练耳课的读谱技法教学中,应该是紧紧把握对乐音的高低、长短等感受能力的培养,重点解决学生读谱训练中的节奏、音准和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
一、节奏与节奏感
音乐首先是由时间和时间的划分组成的。因此,读谱训练从节奏入手,是有道理的。节奏练习的第一步,则首先应从打拍子(或击拍)做起。打拍子标志着等分时间的能力和具备衡量节奏的手段。在有节拍的音乐中,拍子的律动要保持稳定与均匀,也就是拍率要一致。有了稳定的拍率,才有了衡量节奏的标准。所谓节奏感,确切的含义应该是:能够均匀地将时间等分成节奏的基本单位和将音符组成拍子,并根据内容使节奏具有各种应有的特性。具体地说,就是能够均匀地打拍子,按比例将时间分配给音符,并使节奏处理能适应音乐表现的要求。因此,学会均匀地打拍子是节奏感的基本要求。打拍子时要注意拍点,拍点是打拍子动作中显示每一拍起点的一个极为短暂的动作。有了拍点,就容易把各种长短组合的节奏唱准、唱稳。
在例1的拍点练习中,注意读和“奏”的拍点一致,速度均匀。这样的练习,将会随着学生等分时间能力的提高,而使其内心节奏感具有明显的改善。
音乐中的节奏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将基本的节奏形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平均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等,并将各类节奏进行分类及其组合练习。要注意理解和把握不同节奏形态节奏组合的不同性格与表现力,每当接触一种新的节奏组合时,都要将其特有的节奏律动,通过读谱的体验,使之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要让学生储存尽可能多的“节奏语汇”(或称“节奏单词”),其目的犹如要学好外语须多记、熟记单词一样。
节奏在均匀地进行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各种特性,如:律动、推动力、惯性、弹性等等。这些特性不仅是节奏不可分割的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因此,进行节奏训练,可充分调动人体各种器官的多种功能“协同活动”,感受与辨识各类拍子与节奏。借助于身体节奏活动,体验丰富的节奏语言,做到在同一时间内,用眼睛看节奏、用耳朵听节奏、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节奏,这就是节奏的感性积累。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手的动作与旋律所特有的节奏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也就与理解和演唱的生动过程结合起来——这些动作就会成为节奏训练的最大助力。”学生发展感知性节奏理解,主要借助身体节奏活动。在能够感受并辨别速度、拍子和旋律节奏之后,他们就获得了准备,以发展最终导致节奏读(写)的节奏概念。学生读(写)节奏的能力,取决于他们能够在动觉上感受到见之于乐谱形式的程度。
上例节奏练习曲(T)中含有附点、切分、休止符等各类节奏型,教师在它的下方设计了一个由A、B、C、D4个声部构成的固定节奏型。训练时,先分析两者之间的时值比例与内在联系,然后在以手、脚的配合动作“奏”出的,均匀的律动基础上,准确地唱出(经常要求学生进行默唱)节奏练习曲。进一步加深对附点、切分、休止符等各类节奏其特征的理解与体验,并通过这一等分时间的“外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节奏感。
二、音准与调式感
读谱中的音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所以评价音准的“标准”,不能仅从某一方面来认识,因为不同的律制对音准的影响是很大的。另外人们对音高关系的听觉审美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评价尺度。如果能合理的利用不同音律的变通性,对音准作细致的“微调”;如果能在音准问题上,从人的审美角度赋予其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那么,定将会获得更美妙动人的音准,更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在大小调体系的读谱训练中,这一切均应首先建立在调式感的基础上。调式感觉是唱准音和记忆音高的基础。
在大小调体系中,调式音级分为静音(inactive)与动音(activestep)两种。凡是动音具有向最近的静音倾向的特性,如:I→IIIII→IVV→VIVII※I等。正是调式音级间的这种动静规则及其在相互关系作用下形成的对调中心(即主音)的倾向,构建起稳固的调式体系,并显示其严谨而丰富的结构内涵。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人之所以对音乐产生情绪体验,是由音响在时间过程中的张驰变化与生命精神机体张驰变化的同构效应而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音乐手段,都是用来表现音响的紧张与松弛变化。调式音级的这种“动静规则”恰恰体现了这一张驰变化过程。音乐所有丰富的内涵,均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调式感也是人潜在的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的诱发与作用下,依据调式音级的动静规则,掌握其倾向规律与操作方法,可有效地形成对读谱音准的基本控制。其基本训练方法是:利用调式主和弦与静音的“吸引力”,分别“引入”调式的各个动音,并依据其调式音级的倾向规律予以“解决”,继而通过这种内心的“连续活动”完成读谱过程。训练进程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
1.自然音层次———以主和弦为轴心的调式音级动静规则对音准实行的基本控制
由上例可见,我们只需构建稳定的调式主和弦,利于调式音级之间“天然”的动静规则,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和唱准其它调式的不稳定音级。实际上,主和弦中各静音的稳定感与音准,必须是建立在其它调式动音的倾向与支持之上的。没有不稳定就无法确定其稳定,反之亦同。动音与静音的音准在调式感的作用下得以确定,且又反作用于调式,增强了更稳定的调式感。
2.变化音层次———以自然调式音级为框架的变音倾向规则对音准实行的基本控制
要唱好变化音,首先应打好调式自然音基础。在构建合理的自然音框架的基础上,依据变音的依附性原则,自然引入变化音,并根据其对自然音的倾向关系处理其音准。
3.转调层次———实行主和弦轴心迁移,重构新调音级规则,以形成对转调旋律的音准控制
上例中,原调以bB主和弦为轴心的音级倾向规则起着控制音准的作用。在新调中,主音迁移至g音上,并构建g小调的主和弦轴心,迅速将各音级之间的倾向关系在新的调式上各归其位,以形成对新调音准的基本控制。
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转调音准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就是自然音与变化音音准训练的综合应用。由此可见,那些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很简单和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我们打开复杂的音准大门的钥匙。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以主和弦为轴心的调式音级动静规则对音准的控制方法,牢固地奠定自然音层次的扎实基础,真正形成以调式感为依据的内心音高。我们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变化音与转调读谱中音准控制的一系列难题。
三、读谱技能与音乐表现力
掌握读谱技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解、表现与鉴赏音乐的过程。基本任务是掌握读谱技能,最终目的是理解、表现与鉴赏音乐。读谱训练要求技能练习与音乐表现力统一。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基本功训练;还应注重读谱分析,培养建立在对音乐准确理解基础上的读谱能力。这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该有一系列有意义的课题需要提示学生去思考。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结构的对比等等。读谱训练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对视唱曲例的理解与表现。
例6(见下页)在读谱训练中应提示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有:
(1) 大调式与小调式的色彩对比;
(2) 三拍子的表现特征及其与二拍子的对比;
(3) 音的上行(紧张度)与下行(松弛感)的对比;
(4) 变化音的音级倾向分析;
(5)强、弱的力度变化与紧张度的增减;
(6)音的高度与力度的突变与情感的波动;
(7)乐曲结构上的对比与统一等等。
可以说,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体验,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读谱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对乐谱的理解愈准确、愈深刻,表现力就愈丰富,艺术感染力就愈强。要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音乐技能的要求密切联系起来。既要通过感知、思维、想象、记忆这些认知官能,去掌握和提高读谱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人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更要注意通过读谱技能的学习,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全面提高音乐基本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谱技能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工具。掌握了这一“利器”,我们的学生将会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与艺术实践中受益匪浅。读谱技法训练的种种探讨,其目的也正在于此。
- 北京
- 北京教育教学研发中心
- 高中
- 八中树人中学遵义艺术中学郑州华尔中学洛阳格致中学天籁艺术学校(高中部)南充燕园金秋高级中学大理市金秋墨弦书院中学广西来宾市金秋实验学校重庆巴南育才实验中学重庆风景园林学校
- 重庆
- 重庆教育教学研发中心(A区总部)重庆教育教学研发中心(B区)重庆教育教学研发中心(C区)大学城校区江北校区万州校区涪陵校区永川校区铜梁校区梁平校区丰都校区南川校区云阳校区合川校区长寿校区江津校区忠县校区巫山校区
- 四川
- 成都教育教学研发中心绵阳校区达州校区内江校区南充校区泸州校区乐山校区广安校区德阳校区
- 贵州
- 贵阳教育教学研发中心黔西校区遵义校区盘州校区铜仁校区毕节校区六盘水校区印江校区思南校区
- 山东
- 济南教育教学研发中心青岛教育教学研发中心兖州校区东营校区即墨校区潍坊校区淄博校区德州校区滨州校区威海校区烟台校区日照校区高密校区诸城校区黄岛校区文东校区东城校区泰安校区
- 天津
- 天津教育教学研发中心
- 河北
- 邯郸教育教学研发中心邢台校区
- 浙江
- 浙江教育教学研发中心嘉兴校区
- 河南
- 河南教育教学研发中心周口校区洛阳校区
- 云南
- 昆明教育教学研发中心小西门校区